区块链——网络世界的终极产物,能否复制比特币的成功?

提到最近风头正劲的区块链,相信很多人都是陌生而好奇的,要介绍区块链,必须先提一个组织:密码朋克。1992年底某一天,三位硅谷退休的IT技术大咖邀请了二十多位朋友在美国加州的家中进行了一场非正式会议,会上主要针对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讨论了一些密码学和IT问题。这一线下聚会组织在硅谷逐渐发展并正式化,被命名为密码朋克组织,三大创始人之一更是在1993年发表了《密码朋克宣言》作为纲领性文件,宣言声称:个人隐私权是至高无上的,在互联网世界,我们不应该容忍任何政府或人类组织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密码朋克组织的最终目标是用密码学和代码建立一个安全、自由的互联网世界。
现实生活中的政府与巨头企业拥有千百年来的不对等资源积累,普通民众的隐私权已是形同虚设。而互联网所带来的虚拟世界中,彼时尚是块处女地,仿佛源自基因深处的抗争本能被唤醒,密码朋克宣言中所描绘的宏大愿景撩拨着众多IT极客和密码学家的神经,大量组织成员的加入让他们决定建立一个“密码朋克”匿名邮件列表,只要订阅该列表就可以与全球成员交流各种问题。这一邮件列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行,成员数量短时间内达到1400多位,早期成员不仅有着一些匿名的技术极客,也包括维基解密创始人、万维网发明者、facebook创始人等著名人物,他们在邮件中讨论政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当然涉及最多的还是IT技术以及密码学。
刚才提到,密码朋克组织的宗旨是应用技术手段保障互联网世界的个人隐私权,而我们将个人隐私权进行拆解又可以分为信息传递的隐私以及价值传递的隐私,要解决这两个方向的隐私诉求,强加密通信和点对点的网络支付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两大网络基础设施,也是组织成员研究与探索的重点。
在互联网世界实现强加密通讯相对比较简单,随着密码学算法的发展与应用逐渐诞生了一些支持加密通讯的邮件服务软件。但要基于互联网建立点对点的支付系统,现有的金融体系则似乎无法满足,原因无他,当时能够在互联网上便捷传递的价值标的物基本只有各国发行的法定货币,但一旦采用则必然绕不开银行等第三方金融机构,价值传递的隐私更是无从谈起。不过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碍程序员前进的脚步,现成的不合要求,密码朋克的程序员们决定制造一种不依赖金融机构的“电子货币”。
事实上,电子货币的想法并非密码朋克首创,早在1990年,民用互联网尚且处于蒙昧期,就已经诞生了最早的电子货币ecash,并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令微软、维萨等大公司争相收购但最终并未成气候。密码朋克运动兴起后,互联网世界涌现了更多种类的电子货币,著名的有1997年提出的Hashcash、1998年的B-Money、2005年的Bitgold,但它们都与最早的ecash一样,最终受制于种种自身缺陷而夭折,大家一度认为完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货币不可能成功。直到2008年10月,一个化名中本聪的匿名账号在密码朋克邮件列表发布了一篇文章《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文章描述了一种全新的电子货币:比特币,其总量有限,不依靠任何中心化机构发行或管理,货币的产生与流通全都依靠网络成员进行记账操作完成。不同于今日的热度,当时这篇文章发表后并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关于电子货币有太多失败的历史尝试再加上这个遮遮掩掩的匿名作者,少数的关注者也大都抱着怀疑与围观的态度静观其变,但很快,中本聪就公开了比特币核心算法并于次年1月3号挖出了创世区块,标志着比特币网络的成功启动。回过神来的围观者们开始正视这个源于微末的技术项目,随着了解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乃至外部人士被比特币的构想吸引而加入。截止今天,比特币已经在一片质疑声中走过了十年,至少可以证明其作为一场技术创新的成功。
上文讲到了比特币的诞生故事,天才的中本聪通过一系列机制的设计创造了这一种成功的电子货币,后继者发现这些机制背后的技术逻辑具有比比特币更高的价值,可以派生出很多其他的应用场景,而比特币只是其中一项最为简单的应用。为了方便区别,人们选取了比特币底层技术逻辑中涉及的两个关键名词“block”和“chain”组成了一个词“blockchain”用以称呼这一技术底层,翻译成中文是“区块链”。
以上就是区块链的诞生史,比特币和区块链是网络自由精神的终极产物,代表着互联网世界反集权、反中心的乌托邦式的愿景。比特币的共识日渐庞大,区块链概念大受追捧,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折射出现实的物理世界中民众对现状的不满与无奈。区块链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逻辑,更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从技术的角度让互联网世界的乌托邦成为可能,并有望对现实的社会结构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本文来自起个名字好难啊.投稿,不代表链科天下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nknews.cc/blockchain/11331.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