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供应链融资的几个风险要点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起因

商业银行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是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宏观经济政策与泡沫经济、金融放松管制与自由化、内部管理与道德风险、经营环境与非经济因素等是商业银行风险的现实起因。而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相比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特殊风险的起因。

1、授信企业具有产业链相关性

基于供应链的供应链金融为融资业务带来了更广阔的融资空间,风险也就由传统的单一贸易环节向供应链上下游拓展,意味着供应链上下游的不确定性也为贸易融资带来了风险。特别是当供应链金融的覆盖范围达到“端到端”时,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就随之覆盖了整个供应链。

此时,风险不再单纯来源于客户信用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等传统的风险来源,而是由贸易环节为出发点向供应链上下游扩散,因此不仅是客户自身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应继续得到关注,对客户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的关系、商誉、信用度、财务报表真实性等都应当进行关注。

且银行现阶段发展的供应链受信对象多集中在几个大型的产业链上,如汽车业、医疗器械类、电力类等。当这些大型产业链上的任意一个重要结点发生使银行撤出资金的风险问题时,不仅银行在链上其他企业的授信业务会受到影响,甚至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会受到波及。

2、供应链上主要授信企业规模较小

在传统的信贷业务中,银行偏向于选择大型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作为授信对象。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资金支持的往往不是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而是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等相对小的企业。

由于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买方或卖方的劣势地位,流动负债在其报表中所占份额很大。银行给这些中小企业放贷,面临着授信对象规模小、信用评级历史短或有空缺的情况,相较规模大的企业而言风险较大。

如下列出了区块链的六大优势,提升透明度;精确追踪;长期保存;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不可篡改。

两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吗?

首先,软件定义存储分成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控制平面决定数据的调度和流向,能否实现存储即服务,就是在控制平面层决定的。

数据平面决定数据的处理和优化。众所周知,在数据平面这一层,分布式存储(包括Server SAN、HCI、分布式文件存储、分布式对象存储)在市场份额上不断地迅猛增长,逐渐侵蚀集中存储的份额。

分布式就是软件定义存储和区块链的共同特点之一。分布式能够避免了中心节点带来的安全隐患、性能瓶颈和扩展局限。

自动化是第二个共同特点,软件定义存储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存储即服务,自动化是其最高阶段的任务。在区块链里,自动化的体现就是智能合约,它将极大地缩短时间,提高效率,降低交易的成本。交流请加笔者!

本文来自1361471852小安论币投稿,不代表链科天下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inknews.cc/nft/190537.html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